仙桃:“农”墨重彩绘兴图

发布时间:2023-04-10 12:10|栏目: 工作动态 |浏览次数:

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勤耕耘。

  鱼米之乡仙桃,春潮涌动、满目葱茏。

  “轰隆隆”,一排植保无人机飞过;“哗哗哗”,汩汩清水流进鱼塘……田间地头、村舍农家,处处呈现生机勃发的景象。

  “农”墨重彩,笃行不怠。近年来,仙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走稳强农之路,走好振兴之路,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正在广袤田野徐徐铺展。

  聚焦“稳粮扩油”,抓好春耕春管

  让“万元田”“吨粮田”连块成片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把头等大事抓在前头,仙桃坚决扛起全国农业生产大市政治责任,紧盯“两稳两扩两提”目标任务,“稳粮扩油”守牢底线。

  3月28日上午,郭河镇新台村,连片的金黄油菜花海,数台植保无人机缓缓起飞,一道道防治菌核病的“药雾”从天而降。

  50岁的村民陈爱贵骑着电动车“视察”一圈,她家的油菜就全被喷撒了一遍。种了近30年田,这两年她感觉特别“轻松”,一个人管着4亩多地,还能到无纺布厂挣工资。

  “一年下来脚上没有沾几坨泥巴,一条龙的机械化操作,去年一季油菜加一季中稻我卖了1万多!”对今年的收成,陈爱贵期待满满。

  近两年来,我市在郭河镇新台、窑场、中岭、新华等村推进“稻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建设,逐步打造1.2万亩示范基地。

  其中油菜种植采取“345”模式。“既降低成本又保障了收益!”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柳德明介绍,“345”模式通过直播密植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应用新型种、肥、药以及农机,成本控制在300元左右,亩产油菜籽达到400斤,亩纯收入实现500元。

  稳住粮油安全大盘,稳面积是基础。我市积极开发冬闲田和整治撂荒地,统筹各类资金5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开发冬闲田23.4万亩、整治撂荒地0.42万亩。

  单一农户自主种,市场主体流转种,村级组织兜底种……全市实现40.79万亩小麦、86.09万亩油菜种满种足,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为了切实提振农民种粮种油积极性,我市还将耕种机械、生产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以镇办为单位集中采购农机服务113万亩,将耕种成本每亩降低20元。

  眼下正是小麦生长关键期,也是条锈病、菌核病等病虫害防治关键期,全市成立了7个市级农技专家组,分片开展春季田管督导,让“好长势”变成“好收成”。

  一支支植保“空军”也成为了春管的“主力军”。市植物保护局局长乔志刚介绍,全市统筹调度26家专业化服务组织、300余台植保无人机,聚焦油菜“一促四防”和小麦“一喷三防”,实现了夏收作物统防统治95%以上。

  “看,长得多好!”陈场镇诺嘉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育秧工厂,“秧宝宝”拔节生长,嫩绿喜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合作社理事长张远华说,这批再生稻秧苗将陆续“搬家”到2.3万亩水田中,可实现一种两收、亩产吨粮。

  朵朵菌菇,争先冒出。在全国最美科技小院、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以水稻秸秆为基床种出的大球盖菇,正值采收旺季。水田栽稻、田垄放鸭、稻秆种菇,负责人王卫斌经过4年多实践,摸索出“稻再鸭菇”模式,亩平收入过万元。

  一块田,既种水稻,又养黄鳝、麻鸭、鱼蟹、河蚌等,多余的稻草还能培育菌菇……仙桃在稳住“粮袋子”的同时,千方百计丰实农民“钱袋子”,充分发挥平原湖区稻田和坑塘优势,推广30多万亩“稻+”模式,大大提升土地“含金量”。

  基地示范,政府引导,力促“万元田”“吨粮田”连块成片。全市累计投入30多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44.07万亩,积极实施优质稻工程。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继续保持在14亿斤以上。

  “特”字当头,“链”上发力

  让一粒米一条鱼兴农富农

  4月伊始,安徽省合肥市,仙桃香米又一次从多款大米中脱颖而出,被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组委会授予金奖。

  早在清光绪年间,湖北仙桃就以出产香米闻名。《沔阳州志》记载仙桃香米:“米莹晶如玉,作饭甚香美。”煮熟后的香米,绵软略粘,饭粒表面有油光,香气十足。

  20多年来,仙桃香米一直走俏市场,在珠三角一带甚至以每吨高于其他大米400元的价格占据了40%市场份额。2008年,仙桃香米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全市已有26家大米加工企业获准使用。

  如何进一步做好仙桃香米的“土特产”文章?我市以优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目标,大力推进优质稻米产业链建设。仙桃市米业协会会长、裕泰米业总经理王万虎介绍,从选种到种植、加工、检测,均制定了高于国家优质大米标准的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全力打响“仙桃香米”区域公用品牌。

  把一家一户“小田地”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 “大家庭”,依托仙桃香米生产企业,仙桃积极推广 “稻鳝共育”“稻鳝菇”“再生稻”等高效种养体系,以“六统一”模式发展水稻订单面积71.5万亩,带动基地农户亩均增收300多元。

  贯通产加销,一粒米的兴农富农效应进一步放大。全市培育出水稻产业合作社126个、家庭农场255个;优质品种种植率达100%,认定有机产品1个、绿色产品9个;拥有大米食品企业6家,拉动水稻一二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

  打造更多特色鲜明的仙桃“土特产”,叫响“仙滋鲜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我市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重点,稳步推进黄鳝及富硒农产品、特色水产品、畜禽及蛋制品、现代种业等“1+4”农业产业链建设,大力实施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提质行动。

  截至目前,全市发展重点农业经营主体达到4573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2家,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4个。

  2022年,全市新评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9家;农产品加工产值349.6亿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20元,增长8.9%,增幅居全省首位。

  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仙桃是全省特色水产品优势区,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黄鳝之都”。把黄鳝当作农业第一产业,仙桃重点推进30公里黄鳝产业示范带建设,聚焦打造黄鳝全产业链,集聚了种苗繁育、网箱养殖、稻鳝共作、生产加工、饲料鱼药、冷链物流、交易市场等100多家市场主体,培育出楚渔鑫、允泰坊等7家省级龙头企业,形成了“买好的黄鳝产品到仙桃、学最好的养殖技术到仙桃、品最好的黄鳝美食到仙桃”的口碑。

  目前,全市黄鳝网箱养殖面积11万亩、220多万口,产量占全国的23%,年加工能力达6000吨,并权威发布中价·仙桃黄鳝价格指数(EPI),成功申报“仙桃黄鳝”“张沟黄鳝”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50亿元。

  用好一方水土,着力开发地域农产品资源,仙桃拥有旺旺、亲亲、真巧、中粮、加多宝、燕京、华美等30多家“国字号”品牌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食品产业名城,构建了集食品标准化生产、加工、包装、物流、检测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我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之一。2022年,全市食品产业集聚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62家,全年实现产值170.38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8%。

  育良种,推良法

  让中国种业之芯嵌入仙桃原产标识

  春光正好,位于仙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中垦锦绣华农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又开启了新一轮良种联合攻关。

  基地负责人汪志勇介绍,公司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院士团队开展战略合作,组建“湖北油菜育种创新联合体”,已审定开发油稻新品种20多个,实现水稻年制种量250万斤,油菜年制种量100万斤。

  仙桃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建立以种业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聚焦优势产业,培育了一批“当家品种”,让中国种业“芯片”嵌入了更多仙桃原产标识。

  目前,中垦锦绣华农和仙桃市忠善黄鳝苗种繁育专业合作社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湖北庚源惠成功申报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

  大棚外,春雨阵阵;大棚里,一尾尾鳝鱼幼苗游得正酣。西流河镇洪渊泽水产养殖合作社,一排接一排的智能温控繁育大棚,如同一座现代化工厂。理事长童国兵喜不自禁,黄鳝种苗订单纷至沓来。

  1998年,张沟镇先锋村,村民们试行“无土网箱养殖”,自此拉开了仙桃市乃至湖北省养鳝产业快速发展的序幕。然而,受制于黄鳝雌雄同体及其性逆转的特性,苗种繁育成为了产业做大做强的“卡脖子”难题。

  向科技创新要发展,仙桃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合作,一举攻破黄鳝苗种繁育难题,取得发明专利80多项,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人工工厂化种苗繁育,2022年黄鳝种苗繁育达到2.1亿尾。

  以黄鳝繁育为龙头,我市水产种业、水生蔬菜种业蓬勃发展。宏旺科技育成2个中华鳖优良品种,年产1000万只中华鳖优质幼苗,是国内甲鱼繁育领军企业。荣民水产提纯复壮18个莲藕、茭白等水生蔬菜品种,莲藕年制种量260万斤,茭白年制种量300万斤。

  “哞——”走进位于仙桃市国营畜禽良种场的湖北庚源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多栋标准化牛舍蔚为壮观,只见又一批种公牛正在集中接受一场特殊“考试”。经体尺测量和体重测定后,反馈的数据将决定下一步选育方向。

  2020年,庚源惠投资1.2亿元落子仙桃,以种牛繁育、技术推广、冻精生产为基础,通过自繁自养,目前存栏犊牛232头、妊娠母牛400头,涵盖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安格斯牛、娟姗牛等品种,是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

  从仙桃走向全国,公司总经理杨铭介绍,预计很快实现年产超100万剂优质冻精,助力全国攻克肉牛核心种源难题。

  如果说良种是高产前提,那么良法则是增收保障。一个个种养殖大户在科技的助力下,开启了提质增效“加速度”。

  来到仙桃市祥宇种养专业合作社位于剅河镇千桥村的稻虾基地,“水上春耕”已经开始,3名技术人员正在忙着调试设备。

  “今年我们要试水智慧养殖!”合作社老板、“90后”农人陈树信心满满。只见2个大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3000亩基地上每一块虾塘、每一块稻田的实时状况。

  依托物联网传感器、视频摄像头等采集终端,祥宇高标准部署虾苗繁育水下密度监控、尾水监测等AI病害预警系统,搭建了覆盖育、繁、育生命周期的智能水产养殖系统。陈树介绍,将根据106个视频探头实时检测的数据,精准调控水位、投食量。

  18个大棚一字排开,铺向远处……陈场镇诺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育秧基地,36条育秧流水线“火力全开”,秧苗铺满秧盘,一片葱茏。

  “恒温、恒湿、保肥,秧苗品质还更高!”诺嘉技术人员余先普介绍,与传统育秧相比,工厂化育秧不仅提高了育秧效率,还大幅缩短了生长时间。

  开发新功能,培育新业态

  让美丽经济与美丽乡村互促共荣

  大树上用旧木板搭建了一个小木屋;坛坛罐罐从墙角清出来,种上簇簇花草;陈砖断瓦也不浪费,被砌成时光墙、小迷宫;砍下的杂乱竹枝,扦插出一道道绿篱……

  行走在彭场镇大岭村,一个个充满乡土风情的小景点让人目不暇接。64岁村民朱德虎自豪地介绍着,“建设原材料都由大家众筹。”

  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仙桃全面植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请群众唱主角、成主体、当主力,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5个省级试点和一批市级试点实现了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建设和美乡村,“美”是题中之义。近年来,仙桃聚焦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四水”共治,按照“生态自然、人文情怀、颜美值高、群众主体”的要求,统筹推动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美丽田园“四美”共建,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107个,仙桃市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被全省推广。

  如何把环境“颜值”转化为产业“价值”?我市坚持向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让美丽经济与美丽乡村互促共荣。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导群众美化前庭后院,打造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栽植乡土树,种植果药菜,既显现乡愁乡韵“生态美”,又体现乡土乡情“百姓富”,全市完成美丽庭院建设1.5万户。

  依托田园风光、绿野水韵特色资源,聚焦“乡村游”,加速“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旅、文旅深度融合,重点打造了以阿尔迪有机生态园、仙桃源等为节点的环排湖旅游带,以梦里水乡、九合兰园等为节点的仙西乡村休闲旅游带,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4个、农旅融合示范点136个。

  “忙”是九合兰园总经理罗萍这个春天的关键词。短短2个多月,她和团队已经迎来了仙桃、潜江等地的近5000名研学游学生。

  萌趣可爱的多肉植物,高雅馨香的蝴蝶兰,甜美可口的草莓,刺激惊险的VR科技体验……漫步九合兰园的各个园区,既有生态美味,更有风光趣味。

  作为一家台商投资的休闲观光农场,九合兰园呈现出丰富的“农业+”业态,今年又新增投资3000万元,建设无动力设施、太空舱住宿项目和篝火广场,预计7月前可对外开放。

  4座荆楚风大厅加紧装修,69家合院民宿即将启动……在胡场镇潭湖村,阿尔迪有机生态园里也一派热闹扩规场景,一个“乡村振兴学院”的招牌格外亮眼。

  “我们不想只当一个单纯的采摘园……”老板宋啟煊列举着即将推出的产业培训、研学科普、养生休闲、婚礼宴会等功能项目,憧憬着更多游客到来,给潭湖村的乡亲们更大惊喜。

  依托“旅游+”、“+旅游”,仙桃的一个个乡村蝶变,颜值更靓丽,价值在提升。

  排湖风景区密塘渔村,10多家渔家风味餐厅时常满座;张沟镇先锋村,推出挖鳝鱼、钓泥鳅、品鳝食特色活动;沙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万亩芦苇荡变身网红露营地;郑场镇徐鸳村,一座半岛时光民宿酒店悄然落成……从农家乐到特色民宿、文化体验,新业态不断成长,一批研学拓展首选地、近郊乡村游休憩地、景区周边游承接地、农耕文化游体验地、康养休闲游目的地竞相媲美。

  一花一草皆成景,一河一水尽是诗。迎着和煦春光,仙桃乡村“各美其美”,正讲述着千姿百态的“美丽故事”。

  张沟镇先锋村黄鳝产业示范区

  张沟镇先锋村是全国网箱养鳝发源地。全村养殖面积4500亩,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6万元,带动周边村养鳝面积达5万亩,网箱100万口,产值规模近30亿元。

  全力突破种业瓶颈。积极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长江大学、上海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探索出稻田有土仿生态繁育和工厂化人工繁育技术,解决了野生苗种少、价格波动大、成活率不稳定等制约黄鳝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2022年示范区繁育黄鳝种苗达1.2亿尾,投放人工苗可为每口网箱节本增效600元左右。

  全力推进绿色养殖。大力推广“稻鳝菇”“稻虾鳝”等多种绿色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多获、一水多用、一季多收;推进养殖尾水治理工程,覆盖面积达1.3万亩;建设数字化质量追溯体系、黄鳝检测中心,实现黄鳝“繁、产、供、销”全过程监管。

  全力促进产业融合。与允泰坊、顾大嫂等加工企业合作,研发黄鳝预制菜、口味鳝片即食休闲食品、鳝鱼粉等20多种深加工产品。新建张难先纪念馆、鳝文化馆、渔民驿站、VR体验馆等,同步配套餐饮住宿、停车位等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提高综合收益。

  郭河镇万亩“稻-油”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现场

  郭河镇万亩“稻—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是由新台村及相邻的大发、窑场、新华等村组成,水田面积1.2万亩,“稻-油轮作”面积1.2万亩。

  推行“三种”扩面积。一是发动农户自主种,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种油积极性;二是依托主体流转种,积极探索“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的模式,依托农耕年华合作社等12家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流转土地种植油菜5000亩。三是村集体兜底种,村集体对无人耕种的1100亩冬闲田兜底耕种,确保种满种足。

  集成“五良”提单产。全域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全面补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统一推广种植增产增收作用明显的优良品种中油杂28,推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充分提高效率,确保不误农时、抢墒播种。推广“粮油双丰”模式,普及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大力推广代耕代种,推动油菜生产耕种管收全程社会化服务,全方位提升油菜产量质量。

  拓展“五用”增效益。聚焦一朵花,做美油菜产业,打造省级万亩油菜农旅基地,突出油用为主,充分挖掘油菜菜用、花用、蜜用、肥用等功能,不断拓展种油菜实现增收致富的边界,为油菜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仙桃市诺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仙桃市诺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水稻种植、粮食收储、稻谷烘干、精米加工于一体的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现有社员362人,建有再生稻核心基地3800亩,发展订单面积2.3万亩,合作社理事长张远华2021年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种粮一体,打造产业链条。合作社共投资1200万元,建设集中育秧基地1.5万平方米;配置烘干机10组,日烘干稻谷300吨;拥有日加工稻谷50吨的自动生产线一条。自有品牌“紫金岭”再生稻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年销售量1万吨。

  突出特色,提高粮食产能。以发展再生稻种植为重点,联合相关科研校所大力开展再生稻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再生稻良种选育、工厂化育秧、再生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高产丰产等关键技术成果,再生稻种植头季稻亩产1300斤,二季稻亩产700斤,实现亩产“吨粮”。

  联农带农,促进增产增收。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链接模式,按照“统一优良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育秧插秧、统一科学管水、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收储加工”管理方式,为4200多户订单农户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种植再生稻比常规稻亩平增产300多公斤,增收600多元。

  湖北九合兰园休闲农业示范园

  湖北九合兰园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业观光、娱乐休闲、研学拓展于一体化的台资企业,2021年被评为湖北省休闲农业重点园区、湖北省研学基地、湖北省科普基地。

  打造休闲观光农庄。九合兰园以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为主,引进台湾高效立体农业种植和高端花卉培植,种有蝴蝶兰、铁皮石斛等花卉和玉女小番茄、台湾美浓香瓜等果蔬,建有绿色科技示范园、鲜果采摘区、淡水澳洲龙虾养殖示范基地、农业科普教育馆等12个园区,实现景观、生态、文化、科技与农业的高度融合。

  创新农旅融合模式。九合兰园按照“科普+研学+团建+生态旅游”的模式,以素质教育理念引领科普研学发展,扩规建设团建场馆、亲子乐园、VR科技体验馆及生态农事体验园。去年以来,联合市教育局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开设农业科普、团建拓展及手工DIY制作等体验课程,强力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九合兰园坚持扩规扩产、提质增效,新投资3000万元建设无动力设施、太空舱住宿项目和篝火广场,预计7月前完工并实现对外开放。今年以来,高峰期日接待量达到1200余人,吸纳农民就近就地就业200余人,解决贫困户就业13人。(文/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尹立群 李辉 胡纯波 张曼 图/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晴霄 郑恒)


Copyright © 2012-2024 仙桃市祥宇种养专业合作社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3016940号